今天三更半夜被問到這一個數學題目  >.<

想了一下答案與Google一下後,決定把我的答案Po出來給大家參考~
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11102207669&mode=w&from=answer&an_last=true&.crumb=5a4zrwxtGhY#last_ans

BMW公司面試題。 99%人錯了,你能答對嗎? 一個人,花8元買隻雞。 9元賣出去。 10元買回來、11元在賣出去。 請問他賺了多錢? 


基本上我只有兩個答案

(不想知道我的答案就別往下看了)













數學邏輯的算法:這部份我相信大家都會


花8元買隻雞。 9元賣出去。 10元買回來、11元再賣出去。以「買入」當成「負」收入,「賣出」當成「正」收入 

-8(8元買隻雞) + 9(9元賣出) - 10(10元買回)  + 11(11元再賣出)=2


但是因為答案已經是選擇題了,所以只有「虧」或「賺」多少的選項


但我相信原題目因該是「問答題」,不給選項與明確單位,所以我猜原題目「有可能」是要起寫出此次的分析與交易結果,再此的前提假設之下增加用經濟學角度回答


改採用經濟學角度回答(機會成本):


第一段:花8元買隻雞,9元賣出去

因買家不願意承擔風險,而提前以9元賣出,所以是賺一元,但是其實該公雞是可以賣到11元行情,他9元賣出只賺一元,但是其實「行情可以賺三元」,他「少賺」2元(-2)。


第二段: 10元買回來、11元再賣出去

買家又再度花10元買回來,但是他這次11元賣出,而題目沒告知後續交易是否還有更高交易金額,所以這次基本上是賺一元,但是「沒有少賺」



用結果論與經濟學角度回答應該是:


從他花8元買進到11元賣出過程中,賺了2元,但是交易過程中也「少賺」2元


不過因為Facebook是用勾選選項,又直接給予單位(賺了多錢)所以我只認定賺兩元才是標準答案



唉~我來補充一下其他答案為何我不認為是此題目的答案好了


基本上任何答案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「相對」的「比較」結果,有了立足與判斷的基準,才有對應出的標準答案,在題目已經問了是「賺」多少錢,基本上題目立足點因該是交易過程最後最後的盈餘(我是以此當基準認定)



我真的覺得有些答案是很詭異的謬論


A:賺3元的回答與思考過程:

回答這個答案的人基本上要先假設花多少錢買入的東西,他的價值就值多少錢。」

第一段:花8元買隻雞

「總資產為8元」

這裡為何不為負的原因很簡單,但是我相信,因該有些人可能不太能理解。

簡單來說,我雖然買了比我總資產還要高的物件,但是該物件在我們當初假設的為「花多少錢買入的東西,他的價值就值多少錢」,所以我並沒有負債,因為東西也算是錢(資產)的一部分。

第二段:9元賣出去

「總資產為9元」

第三段:10元買回來

總資產10元,理由同第一段

第四段:11元賣出去

總資產由8元變成11元,所以賺3元,看似很合理的答案,但是過程中忽略的借貸的成本。

聽起來似乎很合理,但是大家別遺忘了第三段資產由9元時想要添購10元的資產時,其實必須負債借用1元才有辦法添購10的資產,雖然帳面上最後由8元變成11元成長了三元,但是還是要扣除1元借用費用,所以答案因該還是2元


B. 不賺不賠。

這個思考假設我無法想像,我只能在網路找出一些人家的推理公式,指出公式奇怪的地方

Case1:

第一段:花8元買隻雞。 9元賣出去。

以八元買進九元賣出 9 - 8 = 1


第二段:10元買回來

但是以十元買進 10 - 8 = -2


第三段:11元再賣出去

再以十一元賣出 11 - 10 = 1


Ans:

在第一段與第三段皆與上一次交易比較,為何第二段忽然與第一次交易比較,然後得到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比較值相加,完全不懂。

真是錯到連邏輯與思考模式我都不知道怎麼解釋。



Case2:

第一段:花8元買、以9元賣 = 賺了1元;


第二段:現在手上有9元,花10元買回來,賠了1元(-1元);


第三段:現在手上有10元,又以11元出去,賺了1元(+1元);


-1+1=0,所以不賺不賠。


(認定雞的行情為9元,忽略第1次交易賺的1元;若照這樣算應該是賺1元)


Ans1:

題目都寫很清楚了,問賺多少,你第一次交易時就有盈虧,為何要忽略第一次交易所產生結果


Ans2:

基本上題目沒有雞的行情為9元的假設,且真的要假設也是用11元比較合理,如果要採用這假設也可以,但是公式要改成如下

第一段:花8元買雞

他用8元買到行情9元的雞 = 賺了1元;


第二段:以9元賣雞

行情9元的雞,賣9元= 賺了0元;

第三段:花10元買回來
行情9元的雞花10元買回來= 賠了1元;

第四段:以11元賣雞
行情9元的雞,賣11元=  賺了2元;


所以最後還是賺2元~不會有不賺不賠的情況發生


C:賺1元的回答與思考過程:

回答這個答案的人基本上他把其中一次交易多拆開一次

回答這個答案的人認為,整個交易其實有底下這3次:

第1次交易:8元買進,9元賣出,利潤 1元。


第2次交易:9元賣出,10元買進,利潤 -1元。


第3次交易:10元買進,11元賣出,利潤 1元。


合計3次交易過程:1-1+1=1元。


因此分析得知:後面2次交易等於是白忙一場。


Ans:
第三種回答是最多人被他巧妙的文字給迷惑,這分析的人很巧妙的把「8元買進,9元賣出」&「10元買進,11元賣出」之間的改變關係多此一舉提列加入算式,造成描述「上一次過程」與「下一次過程」的過程,也被列入計算,將這「不是」「實質交易」拿來計算得到-1利潤。


換個方式列出解釋可能比較容易理解 


第1次交易:8元買進,9元賣出,利潤 1元。目前手上資產有9元。


第2次交易:9元賣出,10元買進,利潤 -1元。買進後目前手上有10資產。


白話文就是上一次次是用九元賣出,但是這次是用10元買進


這是描述上一次結果與本次交易開始的描述,實際上根本沒有進行本次交易,所以文字描述聽起來合理,所以才會讓人覺得依照此文字自行增加一段符合這段文字的交易,文字與對應此文字的公式皆合理,但唯一不合理的這是沒有實質交易的一段文字不能被加入計算



D. 賺了38元的回答與思考過程:

第一次買賣他損失8元獲得一隻雞;第二次買賣他獲得9元損失一隻雞;

第三次買賣他損失10元獲得一隻雞;第四買賣他獲得11元損失一隻雞。

所以整個產生的GDP(國內生產毛額)是8+9+10+11=38元+4隻雞。
(回答這個答案的人可能是經濟學者,哈!)


其實這答案我非常喜歡,可惜題目不是問GDP,
答的非常棒,但是答非所問。

不過如果題目是問答題與不給明確單位的話,這是一個非常漂亮也是讓我忽略的好答案。


以上完成說明,不要再問我答案了,不要再因為「 99%人錯了,你能答對嗎?」這一句話而把題目複雜化,或是自行加入過多不必要的假設,導致連小學生都會的題目搞成真的自己變成99%答錯的人,會造成答錯的人都是因為看了那一句「 99%人錯了,你能答對嗎?」與用有名氣公司當開頭讓你覺得事情不單純而越搞越複雜,真是自找罪受,越想越錯。

與其關注這些算式,還不如理解這些算式相對於現在社會的影響,可能還比較有用。


Ex:目前高房價基本上也是透過一次一次放款將房子炒高,好讓每一次向上成長交易成立,然後最後得利的都是建商與老闆,每次政府實施優惠貸款其實就是相對於幫忙炒房的意思。


當然還有很多原因與考量需要考慮進去,但是我想題目重點不是要你寫出答案,而是要你的思考過程,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於生活與讓生活更美好的實踐應用。




arrow
arrow

    Jo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