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取自geocity網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雖然故事建築在對科技文明感到悲觀的架構上,這部片卻不見電腦的全面反叛或機器人絕地大反攻,這點史匹柏倒是饒了我們,反正《駭客任務》、《魔鬼終結者2》或《浩劫餘生》等片已經刻劃得夠詳盡了。然而比這些片還要悲觀的是;這些電影至少把世界末日怪罪在人工智慧頭上;《A.I.》卻很乾脆地將帳算在人類自己頭上了。
 
  而也因為《A.I.》裡的機器人不具有反抗的智慧,他們成了比狗還不如的東西。他們被製造出來為人類做事,沒有利用價值了,便被銷毀、獵捕、或成為凌虐的玩具。
 
  哦,反正他們也只是機器人,即使有思想有感情,追根究底他們不是真的,他們可以被製造出來,當然也可以被銷毀,被人類擺佈就是他們的終極命運,我們需要為他們感到歉疚嗎?一個人用廁紙擦完屁股後,難道會因為要把它扔進垃圾桶裡,而難過哭泣嗎?除非那廁紙是用黃金做的,或是剛好寫著一個漂亮美眉的電話號碼。
 
  可是廁紙和機器人終究不同。如果人類照著自己的形象製造機器人,是為了那份親切感,或者情感投射,那麼人類毀滅他們的時候,勢必也毀掉了自己的一部份。
 
  大衛生存的目的就是愛人。而他的愛,是真正、專一、持久而且完全的愛。當電腦被賦予思考能力時,進一步賦予它情緒讓它更為人性化,是人工智慧上的進化還是退步?就科技上來看,這是令人驚喜的進步,電腦不再是冷冰冰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機器,而是一個可以跟人類互動,甚至建立感情的東西。然而從文化發展方面來看,人類感情摻雜了自私、偏頗、狹隘、猜忌、忌妒等各種負面成份;讓機器人擁有人類的情感,不啻於讓他們擁有人類的醜陋和劣習,在文明上反而是開倒車現象。
 
  如果說為了避免機器人產生像人一樣的缺陷,而只給他們真、善、美的德行和情感,那麼更慘了,因為他們會變得太美好,而太美好的人通常都有很淒涼的下場,看看蘇格拉底和耶穌。還有《A.I.》的大衛。全心全意愛著媽媽,也希望媽媽能夠回愛他的大衛。
 
  老早在一九六九年,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就想將這個故事搬上大螢幕,然而受當時的電腦特效所侷限,三十年後他逝世了,這部電影仍然只存在於他腦海中。直到二00一年的現在,史帝芬史匹柏才完成他的遺志,拍出了《A.I.》。
 
  而可以看出的是,為了向庫伯力克致敬,或者為了保留他的精髓,史帝芬史匹柏在導演這部片時,盡量原汁原味地呈現庫伯力克的冷酷風格、黑色幽默和人文省思;不過隨著劇情的演變,史匹柏悲天憫人的胸懷和熱情,還是無法克制地大放光芒;於是我們跟隨著大衛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心碎遭遇,透過他真摯的雙眼看見悲慘世界,為著他阿信般的執著與苦命而感動流淚……
 
  哲學家最為人詬病的一點,就是他們光提問題卻不給答案。這部片雖然沒那麼過分,但它呈現出的問題,答案依然無解。
 
  大衛不是真人。那他的愛還是真愛嗎?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